首页 北京 国内国际 报料 娱乐 图片 房产 汽车 数码 消费 理财 旅游 鉴藏 美食 亲子 健康 体育 鉴藏 曝光台 回音壁 微博
首页 > 生活 > 教育文化 >
热词:

科教界人士在京探讨“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6月1日电以“科技教育,创享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今天在北京中关村拉开帷幕。活动旨在探讨未来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体验最前沿未来教育创新产品,共建“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与服务新业态,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生态。 
  在开幕式现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创业与社会发展办公室主任邓智华,海淀区科委主任、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林剑华,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荣燕宁,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书记魏宝成,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互联网教育商会会长张爱志共同启动了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的仪式装置。 
  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以《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认为,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分为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四个阶段,最终互联网将发展成为生命互联。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行业形态,也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未来教育要发挥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而技术将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台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未来学校联盟秘书长曹培杰以《虚拟与现实:“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虚拟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虚拟,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融合的。 
  曹培杰指出,传统的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而互联网可以让任何学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未来教育将发展为个性化、私人定制的教学形式,所以“VR+教育”也绝不能成为虚拟世界中的灌输式教学,“VR+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生认为,“AI+”的意义就是先进的生产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这种生产力的人才。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因为技术的需要,而是因为教育的需要,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向与会者介绍了慕课发展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过去5年慕课课程数量、学习人数,一直在线性增加。慕课带来的社会效应在于激活了人们对在线教育价值的再认识,带动了各种形式网络课程服务的显著增长。他认为,慕课应用创新的基本旋律为内容、时间、学历、社区、教育品牌、联盟、继续教育、企业与大学的“混合”。 
  李晓明表示,国家慕课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未来的慕课发展应该更加开放,而实现慕课开放共享的一种机制就是让每人一课程都采用知识共享许可:CCBY-NC-SA。虽然“开放共享”是一个囚徒困境,但在新的社会意识、行政措施等外力影响下是有可能避免的。 
  本届创新周活动从今日起持续15天时间,设有7大主题、11场分论坛、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商会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

编辑:小鱼 来源:北京都市网